中药材 芒萁骨

汉语拼音:Mánɡ Qí Gǔ 别名:草芒、山芒、山蕨、虱槟草、乌萁(《福建民间草药》),芒仔(《闽南民间草药》),穿路萁。路萁子柴、鸡毛蕨、筲萁子柴、反蕨叶、蜈蚣草、硬蕨萁、狼萁草、蕨叶草(《湖南药物志》)。 性味:苦,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
②《陆川本草》:苦涩,微温。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芒萁骨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芒萁骨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华本草》

芒萁骨的功效_芒萁骨的用量和禁忌_芒萁骨的性味归经-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草芒、山芒、山蕨、虱槟草、乌萁、芒仔、穿路萁、路萁子柴、鸡毛蕨、筲萁子紫、反蕨叶、蜈蚣草、硬蕨萁、狼萁草、蕨叶草、芒萁、蕨萁、蓈萁、铁蓈萁、铁芒萁、铁蕨鸡、硬脚萁、狼萁蕨

英文名:Dichotomy Forked Fern

药材基源:药材基源:为里白科植物芒萁的幼叶、叶柄。

化学成分:全草含原儿茶酸(protocathechuic acid),莽草酸(shikimic acid),阿福豆甙(afzelin),槲皮甙(quercitrin),对-β-芸香糖氧基苏合香烯(p-β-rutinosyloxystyrene),1-(1-羟乙基)-4β-芸香糖氧基苯[1-(1-hydroxyethyl)-4β-rutnosyloxybenz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yl-glucoside),豆甾醇(stigmasterol),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yl-glucoside)

汉语拼音:Mánɡ Qí Gǔ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状茎横走,细长,褐棕色,被棕色鳞片及根。叶远生,叶柄褐棕色,无毛;叶片重复假两歧分叉,在每一交叉处均有羽片(托叶)着生,在最后一分叉处有羽片两歧着生;羽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20-30cm,宽4-7cm,先端渐尖,羽片深裂;裂片长线形,长3.5-5cm,宽4-6mm,先端渐尖,钝头,边缘干后稍反卷;叶下白色,与羽轴、裂片轴均被棕色鳞片;细脉2-3次叉分,每组3-4条。孢子囊群着生细脉中段,有孢子囊6-8个。

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强酸性的红壤丘陵、荒坡林缘或马列尾松林下。

性味:苦;涩;性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敷;或鲜品捣敷。

功效与作用:化瘀止血;清热利尿;解毒消肿。主妇女血崩;跌打损伤;热淋涩痛;白带;小儿腹泻;痔瘘;目赤肿痛;外伤出血;烫火伤;毒虫咬伤

各家论述:1.《福建民间草药》:活瘀止血,利尿解热。

归经:肝;膀胱经

出处: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性状:1.性状鉴别 叶卷缩,叶柄褐棕色,光滑,长24-56cm,叶轴一至二回或多回分叉,各回分叉的腋间有1个休眠芽,密被绒毛,并有1对叶状苞片;末回羽片展开后呈披针形,长16-23.5cm,宽4-5.5cm,篦齿状羽裂,裂片条状披针形,顶端常微凹,侧脉每组有小脉3-5条;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白色。气微,味淡。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草芒、山芒、山蕨、虱槟草、乌萁(《福建民间草药》),芒仔(《闽南民间草药》),穿路萁。路萁子柴、鸡毛蕨、筲萁子柴、反蕨叶、蜈蚣草、硬蕨萁、狼萁草、蕨叶草(《湖南药物志》)。

药材基源:为里白科植物芒萁的幼叶或叶柄。全年可采。

汉语拼音:Mánɡ Qí Gǔ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状茎横走,细长,褐棕色,被棕色鳞片及根。叶远生,叶柄褐棕色,无毛;叶片重复假两歧分叉,在每一交叉处均有羽片(托叶)着生,在最后一分叉处有羽片两歧着生;羽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20~30厘米,宽4~7厘米,先端渐尖,羽片深裂;裂片长线形,长3.5~5厘米,宽4~6毫米,先端渐尖,钝头,边缘干后稍反卷;叶下白色,与羽轴、裂片轴均被棕色鳞片;细脉2~3次叉分,每组3~4条。孢子囊群着生细脉中段,有孢子囊6~8个。

资源分布:生于林下或山坡酸性土上。分布长江以南各地。

性味:苦,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功效与作用:活血,止血,解热,利尿。治妇女崩带,尿道炎,外伤出血,烫伤。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附方:①治妇女血崩:芒萁幼芽或叶茎心(髓部),煅透研末,每次二至五钱和温酒服。(《闽南民间草药》)

摘录出处④:

摘录:《辞典》

别名:草芒、山芒、山蕨、虱槟草、乌萁(《福建民间草药》),芒仔(《闽南民间草药》),穿路萁。路萁子柴、鸡毛蕨、筲萁子柴、反蕨叶、蜈蚣草、硬蕨萁、狼萁草、蕨叶草(《湖南药物志》)。

药材基源:为里白科植物芒萁的幼叶或叶柄。全年可采。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状茎横走,细长,褐棕色,被棕色鳞片及根。叶远生,叶柄褐棕色,无毛;叶片重复假两歧分叉,在每一交叉处均有羽片(托叶)着生,在最后一分叉处有羽片两歧着生;羽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20~30厘米,宽4~7厘米,先端渐尖,羽片深裂;裂片长线形,长3.5~5厘米,宽4~6毫米,先端渐尖,钝头,边缘干后稍反卷;叶下白色,与羽轴、裂片轴均被棕色鳞片;细脉2~3次叉分,每组3~4条。孢子囊群着生细脉中段,有孢子囊6~8个。

资源分布:生于林下或山坡酸性土上。分布长江以南各地。

性味:苦,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
②《陆川本草》:苦涩,微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功效与作用:活血,止血,解热,利尿。治妇女崩带,尿道炎,外伤出血,烫伤。
①《福建民间草药》:活瘀止血,利屎解热。
②《陆川本草》:止血,生肌,行气。治刀伤出血,伤口溃烂,疝气。
③《湖南药物志》:叶,捣烂敷蜈蚣咬伤。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附方:①治妇女血崩:芒萁幼芽或叶茎心(髓部),煅透研末,每次二至五钱和温酒服。(《闽南民间草药》)
②治妇女白带:芒萁茎心四至五钱,龙眼肉一至二两,冰糖一两。酌冲水炖服。
③治尿道炎、小便涩痛不利:芒萁的叶柄中间白心一两。水煎服。
④治汤火伤:芒萁茎心烧灰研末,用桐油调敷。(②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外伤出血:芒萁幼芽捣烂敷。(《闽南民间草药》)
⑥治痔瘘:芒其叶柄烧存性,插入瘘管内,每天一次。(《湖南药物志》)
⑦治风疹瘙痒:鲜芒萁,煎水洗。(《福建中草药》)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芒萁骨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