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野甘草

汉语拼音:Yě Gān Cǎo 别名:香仪、珠子草、假甘草、土甘草、假枸杞、四进茶、冰糖草、通花草、节节珠、米啐黄、竖枝珠仔草、万粒珠、叶上珠 性味:味甘;性凉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野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野甘草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药大辞典》

野甘草的功效_野甘草的用量和禁忌_野甘草的性味归经-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香仪、珠子草(《福建民间草药》),假甘草、土甘草、假枸杞(《广西中药志》),四时茶(《闽南民间草药》),冰糖草(《广东中药》Ⅱ),通花草(《广西中草药》),节节珠(《福建中草药》)。

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野甘草的全株。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化学成分:全草(地上部分)含生物碱1.6%、野甘草醇和抗糖尿病成分阿迈灵。根含甘露醇约1%,并含鞣质等。根皮含廿六醇、β-谷甾醇、D-甘露醇。

汉语拼音:Yě Gān Cǎo

原形态:亚灌木,高25~80厘米,全株无毛。根粗壮。茎直立,有分枝,下部木质化。叶小,对生及轮生,披针形至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20毫米,先端短尖,基部渐狭而成一短柄,边缘有锯齿。花小,多数,白色,单生或成对;萼片4,卵状矩圆形,长约2毫米;花冠辐状,4裂,裂片椭圆形,花径4~5毫米,喉部有毛;雄蕊4,花药箭头形,黄绿色;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盘状。蒴果卵状至球形,直径2~3毫米,花柱宿存,熟后开裂。花期夏、秋间。

资源分布:生于荒地及村边。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产广西、广东、福建等地。

性味: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无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2~3两。外用:捣敷。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肺热咳嗽,暑热泄泻,脚气浮肿,小儿麻疹,湿疹,热痱,喉炎,丹毒。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附方:①治脚气浮肿:鲜野甘草一两,红糖一两。水煎,饭前服,日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性状:干燥茎黄绿色,小枝有细条纹,光滑无毛。叶多卷缩,蒴果小球形,多开裂,散出极小粉状种子。主根圆柱形,平直或带弯曲,往往分生侧根,再生细根,主根长10~15厘米,根头部直径约8毫米,中部径约5毫米,表面淡黄色,有纵皱。质坚脆,断面破裂状,淡黄绿色,皮部甚薄,木部髓线较清晰。

摘录出处③:

摘录:《辞典》

别名:香仪、珠子草(《福建民间草药》),假甘草、土甘草、假枸杞(《广西中药志》),四时茶(《闽南民间草药》),冰糖草(《广东中药》Ⅱ),通花草(《广西中草药》),节节珠(《福建中草药》)。

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野甘草的全株。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亚灌木,高25~80厘米,全株无毛。根粗壮。茎直立,有分枝,下部木质化。叶小,对生及轮生,披针形至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20毫米,先端短尖,基部渐狭而成一短柄,边缘有锯齿。花小,多数,白色,单生或成对;萼片4,卵状矩圆形,长约2毫米;花冠辐状,4裂,裂片椭圆形,花径4~5毫米,喉部有毛;雄蕊4,花药箭头形,黄绿色;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盘状。蒴果卵状至球形,直径2~3毫米,花柱宿存,熟后开裂。花期夏、秋间。

资源分布:生于荒地及村边。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产广西、广东、福建等地。

性状鉴别:干燥茎黄绿色,小枝有细条纹,光滑无毛。叶多卷缩,蒴果小球形,多开裂,散出极小粉状种子。主根圆柱形,平直或带弯曲,往往分生侧根,再生细根,主根长10~15厘米,根头部直径约8毫米,中部径约5毫米,表面淡黄色,有纵皱。质坚脆,断面破裂状,淡黄绿色,皮部甚薄,木部髓线较清晰。

性味: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无毒。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2~3两。外用:捣敷。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肺热咳嗽,暑热泄泻,脚气浮肿,小儿麻疹,湿疹,热痱,喉炎,丹毒。
①《福建民间草药》:解热利尿,调中益肺。
②《广西中药志》:退热祛风,又可解木薯中毒。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治感冒发热,肠炎腹泻,脚气水肿,小便不利。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附方:①治脚气浮肿:鲜野甘草一两,红糖一两。水煎,饭前服,日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防治麻疹:野甘草水煎作茶饮,连服三天。(《闽南民间草药》)
③治小儿肝火烦热:鲜野甘草五钱,酌加冰糖,冲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湿疹,热痱:鲜野甘草捣汁外擦。(《广西中草药》)
⑤治小儿外感发热,肠炎,小便不利:野甘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⑥治肺热咳嗽:鲜野甘草一至二两,水煎服。
⑦治喉炎:鲜野甘草四两,捣汁调蜜服。
⑧治丹毒:鲜野甘草二两,食盐少许,同捣烂,水煎服。(⑥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香仪、珠子草、假甘草、土甘草、假枸杞、四进茶、冰糖草、通花草、节节珠、米啐黄、竖枝珠仔草、万粒珠、叶上珠

英文名:Sweet Broomwort Herb

药材基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野甘草的全株。

化学成分:全株含无羁萜(friedelin),β-粘霉烯醇(glutinol),α香树脂醇(α-amyrin),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依弗酸(ifflaionic acid),野甘草种酸(dulcioic acid)[1],野甘草属酸(scoparic acid)A、B、C,野甘草属醇(scoparinol),野甘草种醇(dulic-nol),苯并恶唑啉酮(6-methoxybenzoxazolinene),5,7-二羟基-3′,4′,6,8-四甲氧基黄酮(5,7-dihydroxy-3′,4′,6,8-tetramethoxyflavone)[5],5,7,8,3′,4′,5′-六羟基黄酮-7-O-β-D-葡萄糖糖醛酸甘(5,7,8,3′,4′,5′-hex-ahydro xyflavone),木犀草素(luteoline),6,8-二-C-葡萄糖基芹菜素(vicenin-2),蒙花甙(linarin),牡荆素(vitexin),异牡荆素(isovi-texin),高山黄芩甙(scutellarin),高山黄芩甙甲指(scutellarin methyl ester),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6],刺槐素(acacetin)[7],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6],野甘草醇(dulciol),阿迈灵(amellin)[8]。

汉语拼音:Yě Gān Cǎo

原形态:野甘草 直立草本或为亚灌木状,高可达1m。根粗壮。茎多分枝,枝有棱角及狭翅,无毛。叶对生或轮生;近无柄;叶片鞭状卵形至鞭状披针形,长5-35mm,宽者达15mm,枝上部较小而多,顶端钝,基部长渐狭,全缘或前半部有齿,两面无毛。花单朵或成对生于叶腋;花梗细,长5-10mm;无小苞片;萼分生,齿4,卵状长圆形,长约2mm,先端钝,具睫毛;花冠小,白色,喉部生有密毛,花瓣4,上方1枚稍大,钝头,缘有细齿;雄蕊4,近等长,花药箭形;花柱挺直,柱头截形,或凹入。蒴果卵圆形至球形,直径2-3mm,室间室背均开裂,中轴胎座宿存。花期5-7月。

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荒地、路旁、偶见于山坡。

性味:味甘;性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涂。

功效与作用:疏风止咳;清热利湿。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小便不利;脚气水肿;湿疹;痱子

各家论述:1.《福建民间草药》:解热利尿,调中益肺。

出处: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附方:①治脚气浮肿:鲜野甘草一两,红糖一两。水煎,饭前服,日二次。(《福建民间草药》)。②防治麻疹:野甘草水煎作茶饮,连服三天,(《闽南民间单药》)③治小儿肝火烦热:鲜野甘草五钱,酌加冰糖,冲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④治湿疹,热痱:鲜野甘草捣汁外擦。(《广西中草药》)⑤治小儿外感发热,肠炎,小便不利:野甘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⑥治肺热咳嗽:鲜野甘草一至二两,水煎服。⑦治喉炎:鲜野甘草四两,捣汁调蜜服。⑧治丹毒:鲜野甘草二两,食盐少许,同捣烂,水煎服。(⑥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性状: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野甘草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