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麦芽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麦芽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麦芽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大麦蘖(《药性论》),麦蘖(《日华子本草》),大麦毛(《滇南本草》),大麦芽(《本草汇言》)。
药材基源:为发芽的大麦颖果。
化学成分:麦芽含淀粉酶、转化糖酶、维生素B、脂肪、磷脂、糊精、麦芽糖、葡萄糖等。
汉语拼音:Mài Yá
资源分布:各地均产。
性味:甘,微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功效与作用:治疗急慢性肝炎:取大麦低温发芽的幼根(长约0.5厘米左右),干燥后磨粉制成糖浆内服,每次10毫升(内含麦芽粉15克),每日3次,饭后服。另适当加用酵母或复合维生素B片。一般以30天为一疗程,连服至治愈后再服一个疗程。治疗161例,有效108例,无效53例,有效率为67.1%。其中急性肝炎56例,有效48例;慢性肝炎105例,有效60例。服药后肝痛、厌食、疲倦、低温等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对消除厌食更显着。有效病例的肝脏肿大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转氨酶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服药后少数病人有口干、口苦、烦躁、腹泻等副作用。远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归经:入脾、胃经。
出处:《纲目》
附方:①快膈进食:麦芽四两,神曲二两,白术、橘皮各一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人参汤下三、五十丸。(《纲目》)
性状:果实呈梭形,长8~12毫米.直径2.5~3.5毫米。上端有长约3毫米的黄棕色幼芽,下端有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长0.2~2.0厘米,少数无须根。表面黄色或淡黄棕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腹面为内稃包围,有腹沟1条。剥除内外稃后,即为果皮。果皮淡黄色,膜质,种皮薄与果皮难分离,背面基部有长椭圆形的胚,淡黄白色,长3~5毫米,腹面中央有褐色纵沟1条。胚乳很大,乳白色,粉质。气无,味微甜。以色黄粒大,饱满,芽完整者为佳。
炮制:炒麦芽:取麦芽置锅内微炒至黄色,取出放凉。
注意:①《食性本草》:"久食消肾,不可多食。"
摘录出处②:
摘录:《辞典》
别名:大麦蘖(《药性论》),麦蘖(《日华子本草》),大麦毛(《滇南本草》),大麦芽(《本草汇言》)。
药材基源:为发芽的大麦颖果。
资源分布:各地均产。
性状鉴别:果实呈梭形,长8~12毫米.直径2.5~3.5毫米。上端有长约3毫米的黄棕色幼芽,下端有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长0.2~2.0厘米,少数无须根。表面黄色或淡黄棕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腹面为内稃包围,有腹沟1条。剥除内外稃后,即为果皮。果皮淡黄色,膜质,种皮薄与果皮难分离,背面基部有长椭圆形的胚,淡黄白色,长3~5毫米,腹面中央有褐色纵沟1条。胚乳很大,乳白色,粉质。气无,味微甜。以色黄粒大,饱满,芽完整者为佳。
性味:甘,微温。
①《药性论》:味甘,无毒。
②《汤液本草》:气温,味甘咸,无毒。
③《本草再新》:味甘,性平,无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功效与作用:消食,和中,下气。治食积不消,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泄泻,乳胀不消。
①《药性论》: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②《千金・食治》:消食和中,熬末令赤黑,捣作,止泄利,和清酢浆服之,日三夜一服。
③《日华子本草》: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Y结,能催生落胎。
④《医学启源》:补脾胃虚,宽肠胃,捣细炒黄色,取面用之。
⑤《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止呕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泻,消胃宽膈,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用药禁忌:①《食性本草》:久食消肾,不可多食。
②《汤液本草》:豆蔻、缩砂、木瓜、芍药、五昧子、乌梅为之使。
③《本草经琉》:无积滞,脾胃虚者不宜甩。’
④《本草正》:妇有胎妊者不宜多服。
⑤《药品化义》:凡痰火哮喘及孕妇,切不可用。
归经:入脾、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足太阴、阳明,手阳明经。
出处:《纲目》
附方:①快膈进食:麦芽四两,神曲二两,白术、橘皮各一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人参汤下三、五十丸。(《纲目》)
②治产后腹中鼓胀,不通转,气急,坐卧不安:麦蘖一合,末,和酒服食,良久通转。(《兵部手集方》)
③治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嘿嘿欲卧,食毕辄甚:大麦蘖一升,椒一两(并熬),干姜三两。捣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补缺肘后方》)
④治产后发热,乳汁不通及膨,无子当消者:麦蘖二两,炒,研细末。清汤调下,作四服。(《丹溪心法》)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大麦f、麦f、大麦毛、大麦芽。
英文名:Mal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ordeum vulgare L.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发芽颖果。
化学成分:麦芽主要含α-及β-淀粉酶(amylase),催化酶(catalyticase),过氧化异构酶(peroxidisomerase)等。另含大麦芽碱(hordenine),大麦芽胍碱(hordatine)A、B,腺嘌呤(ade-nine)胆碱(choline),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D、D、E,细胞色素(cytochrome)C。尚含麦芽毒毒,即白栝楼碱(candici-ne)。
汉语拼音:Mài Yá
原形态:大麦 越年生草本。秆粗壮,光滑无毛,直立,高50-100cm。叶鞘松驰抱茎;两侧有较大的叶耳;叶舌膜质,长1-2mm;叶片扁平,长9-20cm,宽6-20mm。穗状花序长3-8cm(芒除外),径约1.5cm小穗稠密,每节着生3枚发育的小穗,小穗通常无柄,长1-1.5cm(除芒外);颖线状披针形,微具短柔毛,先端延伸成8-14mm的芒;外稃背部无毛,有5脉,顶端延伸成芳,芒长8-15cm,边棱具细刺,内稃与外稃等长。颖果腹面有纵沟或内陷,先端有短柔毛,成熟时与外稃粘着,不易分离,但某些栽培品种容易分离。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态环境:我国各地普遍栽培。
资源分布:我国各地普遍栽培。
性状鉴别:性状鉴别 颖果两端狭尖略呈梭形,长8-15mm,直径2.5-1.5mm。表面淡黄色,背面浑圆,为外稃包围,具5枚,先端长芳已断落;腹面为内稃包围,有1条纵沟。除去内外稃后,基部胚根处长出胚芽及须根,胚芽长披针形,状线形,黄白色,长约5mm,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气无,味微甘。
性味:甘;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可用30-120g;或入丸、散。
功效与作用:消食化积;回乳。主食积不消;腹满泄泻;恶心哎吐;食欲不振;乳汁郁积;乳房胀痛
各家论述:1.《药性论》: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2.千金・食治》:消食和中。熬末令赤黑,捣作,止泄利,和清酢浆服之,日三夜一服。
3.《日华子本草》: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症结,能催生落胎。
4.《医学启源》:补脾胃虚,宽肠胃,捣细炒黄色,取面用之。
5.《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止呕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泻,消胃宽膈,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6.《本草纲目》:麦f、谷芽、粟f,皆能消导米面诸果食积。观造饧者用之,可以类推。但有积者能消化
用药禁忌:1.《食性本草》:久食消肾,不可多食。
2.《汤液本草》:豆蔻、缩砂、木瓜、芍药、五味子、乌梅为之使。
3.《本草经疏》:无积滞,脾胃虚者不宜用。
4.《本草正》:妇有胎妊者不宜多服。
5.《药品化义》:凡痰火哮喘及孕妇,切不可用。
归经:脾;胃经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附方:1.化积散(《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功能消食滞,化痞积,治小儿宿食不化,积滞痞块,面色萎黄,不思饮食,腹大膨胀。2.化滞调中汤(《证治准绳・类方》),治积滞胀满。3.消谷丸(《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治脾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膨胀,日久不愈,食减嗜卧,日无味者。
性状:性状鉴别 颖果两端狭尖略呈梭形,长8-15mm,直径2.5-1.5mm。表面淡黄色,背面浑圆,为外稃包围,具5枚,先端长芳已断落;腹面为内稃包围,有1条纵沟。除去内外稃后,基部胚根处长出胚芽及须根,胚芽长披针形,状线形,黄白色,长约5mm,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气无,味微甘。
炮制:1.炒麦芽:取麦芽置锅内微炒至黄色,取出放凉。
注意:1.《食性本草》:久食消肾,不可多食。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国药典》
别名:大麦芽
英文名:FRUCTUS HORDEI GERMINATUS
药材基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大麦Hordeum vulgare L. 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得。将麦粒用水浸泡后,保持适宜温、湿度,待幼芽长至约0.5cm 时,晒干或低温干燥。
汉语拼音:Mài Yá
性状鉴别:本品呈梭形,长8~12mm,直径3~4mm。表面淡黄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腹面为内稃包围。除去内外稃后,腹面有1条纵沟;基部胚根处生出幼芽及须根,幼芽长披针状条形,长约0.5cm。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微甘。
性味:甘,平。
用法用量:9~15g;回乳炒用60g。
功效与作用: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
生麦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气。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
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
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
归经:归脾、胃经。
性状:本品呈梭形,长8~12mm,直径3~4mm。表面淡黄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腹面为内稃包围。除去内外稃后,腹面有1条纵沟;基部胚根处生出幼芽及须根,幼芽长披针状条形,长约0.5cm。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微甘。
炮制:麦芽:除去杂质。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麦芽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