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黄颡鱼涎

汉语拼音:Huánɡ Sǎnɡ Yú Xián 性味:甘;平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黄颡鱼涎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黄颡鱼涎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药大辞典》

黄颡鱼涎的功效_黄颡鱼涎的用量和禁忌_黄颡鱼涎的性味归经-医学资源分享网

药材基源:为鮠科动物黄颡鱼皮肤中分泌的粘液。

汉语拼音:Huánɡ Sǎnɡ Yú Xián

功效与作用:《日用本草》:"治消渴。"

出处:《纲目》

附方:治消渴饮水无度:黄颡鱼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汤下三十丸。(《纲目》生津丸)

摘录出处③:

摘录:《辞典》

药材基源:为d科动物黄颡鱼皮肤中分泌的粘液。

功效与作用:《日用本草》:治消渴。

出处:《纲目》

附方:治消渴饮水无度:黄颡鱼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汤下三十丸。(《纲目》生津丸)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华本草》

英文名:Yellow catfish saliva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药材基源:为d科动物黄颡鱼皮肤分泌的粘液。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刮取其皮肤分泌的粘液,鲜用。

汉语拼音:Huánɡ Sǎnɡ Yú Xián

原形态:黄颡鱼,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背鳍1,6-7;不分枝鳍条成为硬棘,棘后缘有锯齿。胸鳍I,7,硬棘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为36-47个,后缘为11-16个。臀鳍21-25。脂鳍末端游离,较臀鳍短。体呈黄色,背部黑褐色,腹部为淡黄色,尾鳍分叉,上、下叶各有黑色的纵纹。

生态环境:为生活于江河、湖泊常见的1种底层鱼类。喜栖于有腐败物质的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食性广,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等流域。

性味:甘;平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剂,适量。

功效与作用:生津消渴。主消渴

各家论述:《日用本草》:治消渴。

归经:肺;肾经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黄颡鱼涎,翅下取之。

附方:治消渴饮水无度: 黄颡鱼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汤下三十丸。 (《纲目》生津丸)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黄颡鱼涎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