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土蜂

汉语拼音:Tǔ Fēnɡ 别名:蜚零(《本经》),马蜂(《尔雅》郭璞注)。 性味:辛;温;有毒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土蜂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土蜂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华本草》

土蜂的功效_土蜂的用量和禁忌_土蜂的性味归经-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蜚零、马蜂、Z

英文名:Wasp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colia vittifrons Sau.2.Vespula koreensis orbata Buysson

药材基源:为土蜂科动物赤纹土蜂和胡蜂科动物环黄胡蜂的全虫。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捕得意后用沸水烫死,晒干。

汉语拼音:Tǔ Fēnɡ

原形态:1.赤纹土蜂,体长15-24mm,体黑色。头棕色,单眼3个,复眼肾形,唇基黑色,大颚发达,黑色,有3个黑色的齿,触角深褐色。中胸背板黑色,后小盾片三角形,足部股节黑色,胫节铁锈色,翅褐色,腹部第1-6节后缘红棕色,腹部具两个黄色斑点。
2.环黄胡蜂,体较大,长约17mm。头略呈卵圆形,复眼2个,单眼呈倒三角形,排列于两复眼顶部之间,触角1对。前胸背板黑色,但沿中胸背板处为黄色,光滑。中胸背板黑色。翅基片棕色,翅呈棕色。腹部3-6节背板全呈棕色,3-5节两侧隐有暗斑。

生态环境:1.在土中筑多层巢。
2.单栖性,筑巢于地穴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甘肃、山东、江西、河南、广东等地。
2.分布于四川等地。

性状鉴别:性状鉴别,虫体长20mm左右,黑色。复眼1对,呈卵形。触角12对,上部黄色,雌虫较粗短,翅2对,赤褐色,膜质,不透明。足3对。腹部第3节有两条赤黄色的斑纹。翅和头常缺失。

性味:辛;温;有毒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功效与作用:解毒止痛。主痈肿作痛;丹毒;蜘蛛咬伤;蜈蚣咬伤;蝎子螫伤

各家论述:《本草拾遗》:烧末,油和敷蜘蛛咬疮。

归经:肺经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穴居者名土蜂,赤黑色,最大,螫人至死,其子亦大白,功同蜜蜂子。

性状:性状鉴别,虫体长20mm左右,黑色。复眼1对,呈卵形。触角12对,上部黄色,雌虫较粗短,翅2对,赤褐色,膜质,不透明。足3对。腹部第3节有两条赤黄色的斑纹。翅和头常缺失。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蜚零(《本经》),马蜂(《尔雅》郭璞注)。

药材基源:为土蜂科昆虫土蜂的全虫。

汉语拼音:Tǔ Fēnɡ

原形态:体大,形圆长,长约2厘米。色黑,被细毛。前头部广阔,复眼1对,呈卵形,其内侧有凹入处。触角1对,上部呈黄色,雌者较粗而短。翅2对,亦褐色,膜质,不透明,翅脉粗。足3对,粗壮,后足胫节具长刺,跗节较长,多刺毛。腹圆锥形。其第3节常有赤黄色的斑纹2条,合成一带。

功效与作用:《本草拾遗》:"烧末,油和敷蜘蛛咬疮。"

出处:《本经》

摘录出处④:

摘录:《辞典》

别名:蜚零(《本经》),马蜂(《尔雅》郭璞注)。

药材基源:为土蜂科昆虫土蜂的全虫。

原形态:体大,形圆长,长约2厘米。色黑,被细毛。前头部广阔,复眼1对,呈卵形,其内侧有凹入处。触角1对,上部呈黄色,雌者较粗而短。翅2对,亦褐色,膜质,不透明,翅脉粗。足3对,粗壮,后足胫节具长刺,跗节较长,多刺毛。腹圆锥形。其第3节常有赤黄色的斑纹2条,合成一带。
栖于砂地或朽木中,捕捉小虫为食。
本昆虫的幼虫(土蜂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功效与作用:《本草拾遗》:烧末,油和敷蜘蛛咬疮。

出处:《本经》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土蜂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