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菱壳

汉语拼音:Línɡ Ké 别名:菱皮(《滇南本草》),乌菱壳(《纲目》),风菱角(《医宗汇编》)。 性味:味涩;性平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菱壳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菱壳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华本草》

菱壳的功效_菱壳的用量和禁忌_菱壳的性味归经-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菱皮、乌菱壳、 风菱角

英文名:pericarp of Maximorwica Waterchesnut, pericarp of Singharanu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apa bispinosa Roxb.

药材基源: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果皮。

采收和储藏:8-9月收集果皮,鲜用或晒干。

汉语拼音:Línɡ Ké

原形态:一年生水生草本。根二型,除吸收根外,尚有同化根;同化根含叶绿素,生自茎节,羽状细裂。茎细长,因水之深浅不同而长短不等。叶集生茎顶,成莲座状,菱状三角形,长2.5-4cm,宽2-4.5cm,边缘上半部有粗锯齿,近基部全缘,绿色,上面无毛,下面幼时有细毛,后渐落,沿脉有毛;叶柄长2.5-5cm,有毛或无毛,近顶处有膨大海绵状的气室。花两性,单生叶腋;萼管短,有毛,裂片4;花瓣4;雄蕊4;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胚珠1,花柱钻状,柱头头状,花盘鸡冠状。果实为梢扁的倒三角形,两端有刺,两刺间距离3-4cm,腹背的萼裂片脱落。种子一颗。花期6-7月。果期9-10月。

性味:味涩;性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至60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功效与作用:涩肠止泻;止血;敛疮;解毒。主泄泻;痢疾;胃溃疡;便血;脱肛;痔疮;疔疮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烧灰为末,调菜油搽痔疮。
2.《纲目》:止泄痢。
3.《纲目拾遗》:治头面黄水疮。
4.《本草推陈》:止便血。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附方:①治脱肛:先将麻油润湿肠上,自去浮衣,再将风菱壳水净之。(《张氏必验方》)②治头面黄水疮:隔年老菱壳,烧存性,麻油调敷。(《医宗汇编》)③治无名肿毒及天泡疮: 老菱壳烧灰,香油碉敷。(黄贩翁《医抄》)④治指生天蛇:风菱角,灯火上烧灰存性,研末,香油调敷。未溃者即散,已溃者止痛。(《医宗汇编》)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菱皮(《滇南本草》),乌菱壳(《纲目》),风菱角(《医宗汇编》)。

药材基源: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果皮。

汉语拼音:Línɡ K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功效与作用:治泄泻,脱肛,痔疮,疔肿,黄水疮,天泡疮。

出处:《纲目拾遗》

附方:①治脱肛:先将麻油润湿肠上,自去浮衣,再将风菱壳水净之。(《张氏必验方》)

摘录出处④:

摘录:《辞典》

别名:菱皮(《滇南本草》),乌菱壳(《纲目》),风菱角(《医宗汇编》)。

药材基源: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果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功效与作用:治泄泻,脱肛,痔疮,疔肿,黄水疮,天泡疮。
①《滇南本草》:烧灰为末,调菜油搽痔疮。
②《纲目》:止泄痢。
③《纲目拾遗》:治头面黄水疮。
④《本草推陈》:止便血。

出处:《纲目拾遗》

附方:①治脱肛:先将麻油润湿肠上,自去浮衣,再将风菱壳水净之。(《张氏必验方》)
②治头面黄水疮:隔年老菱壳,烧存性,麻油调敷。(《医宗汇编》)
③治无名肿毒及天泡疮:老菱壳烧灰,香油调敷。(黄贩翁《医抄》)
④治指生天蛇:风菱角,灯火上烧灰存性,研末,香油调敷。未溃者即散,已溃者止痛。(《医宗汇编》)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菱壳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