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甘松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甘松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甘松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甘香松、香松
英文名:Nardostachyos Root and Rhizome, Rhizome of Spoonleaf Nardostachyos, Rhizome of Chinese Nardostachys,Chinese Nardostachys
药材基源:药材基源:为败酱科植物甘松和宽叶甘松的根和根茎。
化学成分:1.甘松 根和根茎含多种倍半萜类成分,缬草萜酮(valeranone),甘松新酮(nardosinone),1(10)-马兜铃烯[1(10)-aristolene],9-马兜铃烯-2-酮[1(10)aristolen-2-one],1,8,9,10-四去氢马兜铃烷-2-酮(1,8,9,10-te-tradehydroaristolan-2-one)[2]又名甘松酮(nardostachone)[3],9-马兜铃烯醇(9-aristolen-1α-ol)又名甘松醇(nardostachnol),1,2,9,10-四去氢马兜铃烷(1,2,9,10-tetradehydroaristolane)[4],青木香酮(debilone)[5],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β-广藿香烯(βpatchoulene)[6],甘松香醇(narchinol)A[7],β-橄榄烯(β-maalie-ne)[8],甘松环氧化物(nardonoxide)[9],甘松香酮(kanshone)A、B[10、C[11]D、E,异甘松新酮(isonardosinone),甘松新酮二醇(nardoinonediol),甘松呋喃(nardofuran)[12],去氧甘松香醇(de-oxonarchinol)A[13]。甘松根酮(gansongone),甘松根醇(ganson-gol)即是1(10)-马兜铃烯-9β-醇[1(10)-aristolen-9β-ol],9β-马兜铃烷醇(aristolaln-9β-ol)[14],11-桉叶烯-2,4α-二醇(eudesm-11-en-2,4α-diol)[15]等。以及环烯醚萜化合物甘松二酯(nardosta-chin)[16]。还含三萜成分: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4],熊果酸(ursolic acid)[16]以及乙基-β-D-吡喃葡萄糖甙(ethyl-β-D-glucopy-ranos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
汉语拼音:Gān Sōnɡ
原形态:1.甘松 多年生草本,高20-35cm。全株有强烈松脂样香气。基生叶较少而疏生,通常每丛6-9片,叶片窄线状倒披针形或倒长披针形,长6-20cm,宽4-10mm,先端钝圆,中以下渐窄略成叶柄状,基部稍扩展成鞘,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主脉三出。聚伞花序呈紧密圆头状;总苞2片,长卵形;小苞片2,甚小;花萼5裂,齿极小;花粉红色;花冠筒状,先端5裂,基部偏突;雄蕊4,伸出花冠;子房下位,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柱头漏斗状。瘦果倒卵形,长约3mm,萼突破存。花期8月。
资源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3500-4500的高山草原地带。
性状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0.5g,加石油醚5ml,振摇,放置过夜,滤过。滤液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浓硫酸数滴,显红棕色。
性味:味辛;甘;性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感想末敷;或泡水含漱;或煎汤外洗。
功效与作用:理气止痛;醒脾健胃。主脘腹胀痛;不国民饮食;牙痛;脚气
各家论述:1.《纲目》: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
归经:归脾;胃经
出处:出自《纲目》。
附方:松香气《鸡峰普济方》:燥湿化痰;风疳虫牙方《圣济总录》:驱风杀虫;大七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脾胃虚寒;甘松汤《普济方》:湿脚气。肾虚齿痛方《经效济世方》:漱口。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多弯曲,上粗下细,长5-18cm。根茎短,上端有残留茎基,外被多层枯叶殖基,呈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棕黑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有的数条交结,并列或分枝,长6-16cm,直径0.3-1cm;表面皱缩,棕褐色,有细根和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叶苦、辛,有清凉感。
炮制:除净杂质,抢水速洗,捞出,切段,晾干。
注意:气虚血热者忌服。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香松(《中药志》)。
药材基源:为败酱科植物甘松香或宽叶甘松的根茎及根。春、秋皆可采收,以秋季采者为佳。采挖后去净泥砂,除去残茎及须根,不用水洗,直接晒干或阴干。
汉语拼音:Gān Sōnɡ
原形态:①甘松香(《开宝本草》)
资源分布:主产四川。此外,甘肃、青海等地亦产。
性味:甘,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泡水含漱或煎水洗。
功效与作用:理气止痛,醒脾健胃。治胃痛,胸腹胀满,头痛,癔病,脚气。
归经:入脾、胃经。
出处:《纲目》
附方:①治各种肠胃疼痛:甘松香、木香、厚朴。煎服。(《四川中药志》)
性状:甘松香干燥的根茎及根,全角弯曲如虾,上粗下细。根茎上附有地上茎残基及多层的枯叶残基,长约1~2厘米;外层棕黑色,内层棕色至黄色;呈狭长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地上茎残基中空,显棕色。主根条柱形,单一,有的数股交结,并列或分枝;长约5~13厘米,少数达20厘米,直径约0.3~1厘米;表面皱缩,呈棕褐色,常裂成片状;中心木质部灰棕色,老根下部为单一中柱,而上部有2~4个分体中柱。幼根和须根弯曲,表面皱缩,浅棕黄色。气芳香,味苦。以主根肥壮、条长、芳香味浓、无碎片泥砂者为佳。
炮制:除净杂质,抢水速洗,捞出,切段,晾干。
注意:气虚血热者忌服。
摘录出处③:
摘录:《辞典》
别名:香松(《中药志》)。
药材基源:为败酱科植物甘松香或宽叶甘松的根茎及根。春、秋皆可采收,以秋季采者为佳。采挖后去净泥砂,除去残茎及须根,不用水洗,直接晒干或阴干。
原形态:①甘松香(《开宝本草》)
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有强烈松节油样香气,高20~35厘米。茎上端略被短毛,靠根处有少数纫线状棕色叶基纤维。根生叶不多,一般每簇具6~9叶,叶片窄线状倒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8厘米,宽0.4~1厘米,先端钝圆,中部以下渐窄,略成叶柄状,基部稍扩展成鞘,全缘,叶脉不清楚,两面光滑无毛;茎生叶3~4对,基部不窄缩成柄状,长2~6厘米,越上越小。花成头状聚伞花序,花序下有叶状长卵形总苞片2。花浅粉红色;基部有卵形全缘苞片3;萼细小,长不及1毫米;花冠阔管状,管基部一侧突缩,先端5裂,略不等大,裂片先端圆;雄蕊4;着生花冠管基部,长于花冠,花丝大部有毛,上端光滑,花药近横着;子房下位,花柱细长略超出花冠,柱头漏斗状。瘦果倒卵形,1室发育;种子1枚,宿存花萼小而不显著。花期8月。
生长于高山草原地带。分布我国西南部。
②宽叶甘松
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根茎短,基部宿存细线状棕色叶基纤维。叶根出,叶片倒披针形或长匙形,先端钝圆,中部以下渐窄成叶柄状,全缘,具叶脉3条。花为聚伞花序式的头状花序;花茎上有叶状总苞片2,披针形;花茎两侧着生2列对称白色短毛;花冠阔管状,淡粉红色,先端浅粉红色;萼片5齿裂。瘦果倒卵形或扁形。
多生于高山草原地带。分布西藏等地。
资源分布:主产四川。此外,甘肃、青海等地亦产。
性状鉴别:甘松香干燥的根茎及根,全形弯曲如虾,上粗下细。根茎上附有地上茎残基及多层的枯叶残基,长约1~2厘米;外层棕黑色,内层棕色至黄色;呈狭长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地上茎残基中空,显棕色。主根条柱形,单一,有的数股交结,并列或分枝;长约5~13厘米,少数达20厘米,直径约0.3~1厘米;表面皱缩,呈棕褐色,常裂成片状;中心木质部灰棕色,老根下部为单一中柱,而上部有2~4个分体中柱。幼根和须根弯曲,表面皱缩,浅棕黄色。气芳香,味苦。以主根肥壮、条长、芳香味浓、无碎片泥砂者为佳。
性味:甘,温。
①《开宝本草》:甘,温,无毒。
②《汤液本草》:气平。
③《本草从新》:辛甘,温。
④江西《中草药学》:甘,温,有小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泡水含漱或煎水洗。
功效与作用:理气止痛,醒脾健胃。治胃痛,胸腹胀满,头痛,癔病,脚气。
①《本草拾遗》:主熏皮b黯,风疳齿匿,野鸡痔。
②《日华子本草》:治心腹胀,下气。
③《开宝本草》:主恶气,卒心腹痛满。
④王好古:理元气,去气郁。
⑤《纲目》:治脚气膝浮,煎汤淋洗。
⑥《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头痛、腹痛及精神忧郁等证,并能驱蛔,凡因蛔虫而发惊瘸者,用此有效。
用药禁忌:气虚血热者忌服。
①《本草拾遗》:得白芷、附子良。
②《本草从新》:辛香伐气,挟虚者忌之。
归经:入脾、胃经。
①《本草汇言》:入足太阴、阳明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出处:《纲目》
附方:①治各种肠胃疼痛:甘松香、木香、厚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神经性胃痛:甘松香、香附、沉香。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痰眩:半夏曲、天南星各二两,甘松一两,陈橘皮一两半。上为细末,水煮面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食后。(《鸡峰普济方》松香丸)
④治癔病,神经衰弱,肠胃痉挛等:甘松六钱,广皮一钱半。水500毫升,浸于沸水内三小时(每半小时内煮沸一次)。分十二次服,日服六次。(江西《中草药学》)
⑤治肾虚齿痛:甘松、硫黄等分。为细末,百沸汤泡,漱口。(《普济方》)
⑥治湿脚气,收湿拔毒:甘松、荷叶心、藁本。三味煎汤,洗之。(《普济方》甘松汤)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国药典》
别名:甘松香
英文名:RADIX ET RHIZOMA NARDOSTACHYOS
药材基源:本品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 、或匙叶甘松 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 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杂质,晒干或阴干。
汉语拼音:Gān Sōn
性状鉴别:本品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5~18cm。根茎短小,上端有茎、叶残基,呈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皱缩,有细根及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
性味:辛、甘,温。
用法用量:3~6g。外用适量,泡汤漱口或煎汤洗脚或研末敷患处。
功效与作用: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用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外治牙痛,脚肿。
归经:归脾、胃经。
性状:本品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5~18cm。根茎短小,上端有茎、叶残基,呈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皱缩,有细根及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甘松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