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人参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人参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人参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辞典》
别名:人衔、鬼盖(《本经》),土精、神草、黄参、血参(《吴普本草》),地精(《广雅》),百尺杵(《本草图经》),海腴、金井玉阑,孩儿参(《纲目》),棒棰(《辽宁主要药材》)。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①园参
9~10月间采挖生长6年以上的人参。用镐细心的刨起,防止断根和伤根,去掉泥土,再行加工。新鲜品称园参水子。新鲜的移山参称移山参水子。
②野山参
5~9月间采挖。用骨针拨松泥土,将根及须根细心拔出,防止折断,去净泥土,茎叶。新鲜品称野山参水子。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60厘米。主根肥大,肉质,圆柱状,常分歧,由根上部二分歧者习称灵体或横体;几不分歧或在下部分歧者习称笨体或顾体;须根长,有多数小疣状物;根茎上有茎痕,有时生效条不定根。茎直立,绿色,细圆柱形,光滑无毛。叶轮生于茎端,数目依生长年限而不同,初生时为1枚3出复叶,二年生者为1枚5出掌状复叶,三年生者为2枚5出掌状复叶,四年生者为3枚,以后逐年增多,最后增至6枚;叶具长柄;小叶卵形或倒卵形,复叶基部的小叶较小,长2~3厘米,宽1~1.5厘米;上部的小叶长4~15厘米,宽2.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沿叶脉有直立刚毛,下面无毛;小叶柄长达2.6厘米。总花梗由茎端叶柄中央抽出,长约7~20厘米,顶生伞形花序,有十余朵或数十朵淡黄绿色的小花,通常在第四年开始开花;花有梗,两性及雄性;萼绿色,6裂;花瓣6,先端尖;雄蕊5;子房下位,2室,花柱2,在两性花中离生,在雄花中合生成中空的筒状。浆果状核果,肾形,成熟时鲜红色,每室含种子1枚。种子白色,扁平圆卵形,一侧平截。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茂密的林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河北北部的深山中。辽宁和吉林有大量栽培。野生的称野山参;栽培的称园参。如将幼小的野山参移植于田间,或将幼小的园参移植于山野而成长的人参,称为移山参。
本植物的根茎(人参芦)、根茎上的不定根(人参条)、细支根与须根(人参须)、叶(人参叶)、花(人参花)、果实(人参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状鉴别:①园参
又名秧参。主根(参体)呈圆柱形,表面淡黄色,上部有断续的横纹。根茎(芦头)长约2~6厘米,直径约0.5~1.6厘米,有稀疏的碗状茎痕(芦碗)及一至数条不定根(参J)。支根2~6条,末端多分歧,有许多细长的须状根,其上生有细小疣状突起(珍珠点)。
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商品园参主要有以下几种:㈠红参:主根长约5~20厘米,直径约0.7~2厘米。表面棕红色,半透明,有大纵皱,环纹不明显,有支根痕。根茎土黄色,上有碗状茎痕4~6个。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棕红色,中有浅色圆心。气香,味微苦。㈡边条参:性状同红参,惟一般以根茎较长,身长径圆,支根较长为特点。㈢糖参:主根长约3.5~12厘米,直径0.6~2厘米。表面淡黄白色,上端有较多的断续环纹,遍体有点状表皮剥落及细根痕迹。断面平坦,粉质,黄白色,有时韧皮部附近有淡黄色圈,中心部常有放射状裂隙。气香,味甘而微苦。㈣白人参:性状同糖参,形体较好,和野山参相似,但多为顺直体,根茎较红参长,须根分散,短而脆。㈤生晒参:主根长约3~10厘米,直径约0.3~2厘米。表面土黄色,有黑棕色横纹及纵皱,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而仅留痕迹。质脆,体轻,断面平坦,白色,有放射状裂隙。气香,味苦。有完整的根茎及须根者,称全须生晒参。㈥白干参:主根表皮均已除去,体表淡黄色或类白色,上端横纹不明显,但可见浅纵皱及支根痕。其它性状与生晒参近似。㈦掐皮参:主根长约6~15厘米,直径约1.2~2.5厘米,表面淡黄色,上端环纹不明显,但可见许多加工所致的凹点。支根浅棕色,支根与须根用线扎成牛尾状。断面白色。气香,味甘微苦。㈧大力参:主根长5~15厘米,表面淡黄色,半透明,有明显纵皱,上端有棕色横纹。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质硬而脆。断面平坦,透明角质状。气香,味苦。
园参商品,均以身长、支大、芦(根茎)长者为佳。支瘦小,芦短、糖重者为次。
主产吉林,其次为辽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
②野山参
又名山参。主根短租,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多具二个主要支根,形似人体。上端有细而深的横环纹。根茎细长,一般长3~9厘米,上部扭曲,习称雁脖芦,芦碗密集,下部无芦碗而较光滑,俗称圆芦。须根稀疏,长约为主根的1~2倍,柔韧不易折断,有明显的疣状突起(珍珠点)。全体呈淡黄白色,皮细、光润。气香浓厚,味甘微苦。
由于加工不同,商品野山参有生晒参、糖参、掐皮参3种。其性状除全形外,均与相应的园参商品相似:以支大、浆足、纹细、芦长、碗密、有圆芦及珍珠点者为佳。
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
③移山参
体形似野山参,但主根下部往往较肥大,纹粗而浅,常延续到主根中部,须根珍珠点较少。加工商品同野山参。
④朝鲜人参
产于朝鲜的人参,习称朝鲜人参,又名别直参、高丽参。商品有朝鲜红参、朝鲜白参之分,而以红者为优。
㈠朝鲜红参
加工法与国产红参相同。体较足壮,上生双马蹄芦与肩齐,单芦的名独碗芦,中部皆深陷,边缘甚整齐,质坚硬。主根长约6~10厘米,直径约1~2厘米。表面红棕色,有顺纹,上部或显黄衣,全体显纵棱。支根多弯曲交叉。质坚体重。断面角质发亮,有菊花纹。香气浓厚,味甘微苦。
㈡朝鲜白参
芦头与园参相似,体呈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有浅棕色细纹。须根大部除去,质松泡。断面有圆心。稍有香气,味甘微酸。
此外,日本栽培的人参,习称东洋参,始载于《纲目拾遗》,商品因加工不同,分为白参与红参两种。
性味:甘微苦,温。
①《本经》:味甘,微寒。
②《别录》:微温,无毒。
③《本草备要》:生,甘苦,微凉;熟,甘,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s~3钱,大剂0.3~1两;亦可熬膏,或入丸、散。
功效与作用: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①《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②《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③《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
⑤《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⑥《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⑦《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
⑧《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
⑨《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用药禁忌:实证、热证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茯苓为使。恶溲疏。反藜芦。
②《药对》: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动紫石英。
③《药性论》:马蔺为使.恶卤咸。
④《医学入门》:阴虚火嗽吐血者慎用。
⑤《月池人参传》:忌铁器。
⑥《药品化义》:若脾胃热实,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闷,噎膈便秘,有虫有积,皆不可用。
归经:入脾、肺经。
①《本草衍义补遗》:入手太阴。
②《本草汇言》:入肺、脾二经。
③《药品化义》:入脾、胃、肺三经。
出处:《本经》
附方:①治营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局方》四君子汤)
②治胃虚冷,中脘气满,不能传化,善饥不能食:人参末二钱,生附子末半钱,生姜一分(切碎)。上三味和匀,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鸡子一枚取清,打转,空心顿服。(《圣济总录》温胃煮散)
③治肺虚久咳:人参末二两,鹿角胶(炙,研)一两。每服三钱,用薄荷、豉汤一盏,葱少许,入铫子煎一、二沸,倾入盏内,遇咳时,温呷三、五口。(《食疗本草》)
④治三、二年间肺气上喘咳嗽,咯唾脓血,满面生疮,遍身黄肿:蛤蚧一对(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换水,洗去腥,酥炙黄色),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五两,知母、桑白皮、人参、茯苓(去皮),贝母各二两。上八味为末,净磁合子内盛。每日用如茶点服。(《卫生宝鉴》人参蛤蚧散)
⑤治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运: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济生方》)
⑥治心气虚损,怔忡而自汗者:猪腰子一只,用水两碗,煮至一盏半,将腰子细切,入人参半两,当归(上去芦、下去细者,取中段)半两。并切,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汁送下。有吃不尽腰子,同上二味药滓,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百一选方》)
⑦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恍惚振悸,差错谬忘,梦寐惊魇,恐怖不宁,喜怒无时,朝差暮剧,暮差朝剧,或发狂眩:远志(去苗及心)、菖蒲各二两,人参、白茯苓(去皮)各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温米饮下,食后临卧日三服。(《局方》定志丸)
⑧治消渴引饮无度:人参、瓜蒌根各等分。生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麦冬汤送下。(《仁斋直指方》玉壶丸)
⑨治消渴引饮:人参为末,鸡孑清调服一钱,日三、四服。(《纲目》)
⑩止血后此药补之:大人参(去芦)二两,枣五枚。每服水二盏,煎一盏。细呷之,服后熟睡一觉,诸病除根。(《十药神书》独参汤)
⑾治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内伤,气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脉散,血如涌泉:人参(焙)、侧柏叶(蒸焙)、荆芥穗(烧存性)各五钱。为末,用二钱,入飞罗面二钱,以新汲水调如稀糊服,少顷再啜。(《中藏经》)
⑿治小儿惊后瞳人不正者: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一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再服,愈乃止。(《仁斋直指方》)
⒀治下痢噤口:人参、莲肉各三钱。以井华水二盏,煎一盏,细细呷之,或加姜汁炒黄连三钱。(《经验良方》)
⒁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人参汤)
⒂治霍乱心烦躁:桂心二分(末),人参半两(去芦头)。上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分温二服。(《圣惠方》)
⒃治虚疟发热:人参二钱二分,雄黄五钱。为末,用棕尖捣丸,梧子大。发日侵晨,井华水吞下七丸,发前再服。忌诸般热物。(《丹漠纂要》)
⒄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饮食:人参(去芦)、干姜(炮)各等分。上为末,用生地黄汁,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食前服。(《局方》小地黄丸)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人街、鬼盖、黄参、玉精、血参、土精、地精、金井玉阑、孩儿参、棒锤
英文名:Ginseng, Ginseng Roo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axginseng C. A. Mey.[P.schin-seng Nees]
药材基源:药材基源:
汉语拼音:Rén Shēn
归经:归肺;脾心;肾经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国药典》
药材基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经水烫,浸糖后干燥,称“白糖参”;蒸熟后晒干或烘干,称“红参”。
汉语拼音:Rén Shēn
性状鉴别:(1)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窄。韧皮部外侧有裂隙,内侧薄壁细胞排列较紧密,有树脂道散在,内含黄色分泌物。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断续排列成放射状,导管旁偶有非木化的纤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性味:甘、微苦,平。
用法用量:3~9g,另煎兑入汤剂服;野山参若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
功效与作用: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归经:归脾、肺、心经。
性状:生晒参: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炮制:生晒参: 润透,切薄片,干燥。生晒山参: 用时粉碎或捣碎。白糖参:经水烫,浸糖后干燥。红参:蒸熟后晒干或烘干。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人衔、鬼盖(《本经》),土精、神草、黄参、血参(《吴普本草》),地精(《广雅》),百尺杵(《本草图经》),海腴、金井玉阑,孩儿参(《纲目》),棒棰(《辽宁主要药材》)。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汉语拼音:Rén Shēn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60厘米。主根肥大,肉质,圆柱状,常分歧,由根上部二分歧者习称"灵体"或"横体";几不分歧或在下部分歧者习称"笨体"或"顾体";须根长,有多数小疣状物;根茎上有茎痕,有时生效条不定根。茎直立,绿色,细圆柱形,光滑无毛。叶轮生于茎端,数目依生长年限而不同,初生时为1枚3出复叶,二年生者为1枚5出掌状复叶,三年生者为2枚5出掌状复叶,四年生者为3枚,以后逐年增多,最后增至6枚;叶具长柄;小叶卵形或倒卵形,复叶基部的小叶较小,长2~3厘米,宽1~1.5厘米;上部的小叶长4~15厘米,宽2.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沿叶脉有直立刚毛,下面无毛;小叶柄长达2.6厘米。总花梗由茎端叶柄中央抽出,长约7~20厘米,顶生伞形花序,有十余朵或数十朵淡黄绿色的小花,通常在第四年开始开花;花有梗,两性及雄性;萼绿色,6裂;花瓣6,先端尖;雄蕊5;子房下位,2室,花柱2,在两性花中离生,在雄花中合生成中空的筒状。浆果状核果,肾形,成熟时鲜红色,每室含种子1枚。种子白色,扁平圆卵形,一侧平截。花期6~7月。果期7~9月。
性味:甘微苦,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s~3钱,大剂0.3~1两;亦可熬膏,或入丸、散。
功效与作用:①用于急救
归经:入脾、肺经。
出处:《本经》
附方:①治营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局方》四君子汤)
性状:①园参
炮制:糖参类:除去芦头,切段即可。红参类:除去芦头,切段。或以湿布包襄,润软后切片,晾干。
注意:实证、热证忌服。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人参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