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脉者,异乎一般常见之脉者。所以在脉象分类中,有的专着把怪脉分离出来,多数则不列怪脉,这可能是由于平紊极少见的缘故。怪脉首见于《内经・紊问》,如屋捅、雀啄等。后经元・危亦林整理,共分为十怪脉。由于这十种脉象比较罕见,故元・李东垣《脉诀指掌》、明・刘纯的《医经小学》和清・王帮傅《脉诀乳海》等书中仅叙述其六。清・林之翰《四诊抉微》、丹波元简《脉学辑要》、汤本求其的《皇汉医学》则仅叙述其中之七。而对偃刀、转豆、麻促、釜沸多所不载。现就十怪脉分析讨论如下:
1、雀啄
元,危亦林《世医得鼓方》卷一日:“雀啄之脉,指下来三去一,如雀啄食之状,脾之谷气已绝于内,醒者十一日死,困者六七日死。”清・林之翰《四诊抉微》卷五日:“如雀啄食,连三五至忽止,良久复来。”清・王帮傅《脉诀乳海》卷一日:“凡雀之啄食,必连连啄之,时一回顾,恐人之将捕也。怪脉之来,连连数急,时复一止,如雀啄食之状。又日雀啄者、脉来甚数而疾,绝心复顿来也。”
基于上述,雀啄之脉,是非规则性节律不整脉,且它的至微可能是较速的+每―休止之后有一个“良久复来”的艰难特点。
发生的原因:从心电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一个或两个正食的节律之后,随着一个早期收缩,以数成为三联律,或二联律,或者由于房室传导阻滞、每三四个正常的传导激动以后,有一个窦房结的波,不能传达到心室,不能引起心室的收缩,故脉搏停止一次。
雀啄脉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发生,都可以说明心脏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危亦林“脾之谷气已绝于内,醒者十一日死,困者六七日死”的论点,从现在肴,死期虽很难确定,但对预后的推论是正确的。
2、屋漏
屋漏脉象的特点,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日:“屋漏之脉,如水下滴溅她之貌。”清・王帮傅《脉诀乳海》日:“屋露者-,其来既绝而止,时时复起,不相连属也。”清・林之翰《四诊抉微》日:“屋漏脉,如残漏,良久一滴。”《中医脉学研究引《医学约编》日:“屋漏水流,半时一溅者。”不难看出屋漏脉的特征是,脉率缓慢,犹如房屋之露水,很久才滴落一滴。
发生的原因:崔玉田等《中医脉学研究》认为:“多是房室完全传导阻滞,心房的激动,不能传达到心室,所以发生了心室性自动结律。心室律一分钟约在40次左右,如低于三十次以下者,则很容易发生昏厥。”在中医则以为后天脾胃化源不足而致,如《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日:山死脾脉锐坚:如鸟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潺,如水之流,日脖死。”脾既衰败,气血营卫源绝,故危亦林《世医得数方》曰:“胃气荣卫俱绝,七八日(按系不定语)间危矣。”
3、釜沸
釜沸脉的特征。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曰:“釜沸,如汤涌都、息数具无。”清・林之翰《四诊抉微》日:“釜沸脉,如釜中水,火燃而沸,有出有人。”《中医脉学研究》引黎民寿日:“釜沸之状,如汤涌沸,指下寻之,中央起,四衅倾流,有进无退,脉无息数。”足见釜沸脉的特点是,脉浮数之撅,犹如滚沸的开水在锅中沸腾,有出无入。崔玉田、赵恩俭《中医脉学研究》认为:“有出无人,即是在指下一个接一个跳动,虽然是教急,但仍然能查到―定至数。所谓脉无息数、不过是一种形容。《索问犬奇论篇》中载:‘脉至浮合,浮台如微,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日死(或谓九十日死)。’与釜沸同是一意思。”
又曰:“这种异常倾率,在心电图多表现为心动过速(阵发性或窦性者),以阵发性心动过速节律快,每分钟可以崔―百五十到二百多次,此多为机能性者,发作以后,可自动缓解,一般来说世有危险。心富性心动过速、预后多不良,亦可能于短期内发生死亡。在某些发热的病人、尤其是小儿、脉率也可能很高也应慎重。总之,不论什么性质:如果长期跳不止,都可能发生心力者竭?。他如阵发性心房扑动等亦可见到此脉,均可因心衰而丧生。
4、虾游
虾游的脉象有如下二种说法:冉冉移动,忽一跳说。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日:“状如虾游水面,杳然不见,须臾又来,隐隐然不动,依前不去。”;来迟去速说。清・王帮傅《脉诀乳海》日:”虾游冉冉,而进遇难寻。诀云:虾游状若虾W游,魂去行尸定主忧。虾游者,冉冉而起,及细寻之、不知脉之所在,久而复起,迟迟辄没,言来迟去速也。”虾游脉兼有浮象,危氏“状如虾游水面”已有此意,故清・林之翰《四诊抉微》日:“虾游脉,始则冉冉不动,沉时忽一浮。”明・李梃《医学入门》日:“虾游静中跳一跃。”
根据上述各家说法,不难看出虾游脉的特点是浮而伴休止,又来盛去衰,或来盛大去短促的脉象,是属于不整脉的一种,从“静中一动”推测,这种不整脉,当属迟缓性不整脉,它的“来迟去速”,特别是去速,当和洪脉(相似与水冲脉)相类。这种脉常见于梅毒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状况之下。
总之,虾游脉是以浮丽隐约可见,为虾游水面,去时突然一跳而速然消失的不整脉,是阴绝阳败的表现。病得此脉,凶多吉少,故危亦林日:“醒者七日死,沉困者三日不治。”
5、弹石
清・王帮傅《脉诀乳海》日:“弹字,当作平声读,不当作去声读。弹石者,如指弹于石上,劈而坚硬也。若误作去声读则为弹丸之弹,失其劈劈之旨矣。”此说是正确的。关于其脉之特征,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日:“弹石,脉来辟辟凑指,急促而坚,乃肾经真脏脉见。”近人崔玉田等《中医脉学研究)曰:”脉象,从骨间辟辟而至,为据弹石主于肾绝。黎民寿说:弹石之状,坚而促,来迟去速,指下寻之至搏面绝,喻为指弹石,此真肾脉也。”根据“为指弹石,劈劈坚硬”,“急促而坚”,“坚而促,来迟去速”等几方而特点,则弹石脉应是脉来有力而教,来时洪大,去时短促为特征,它和荣脉之有力,紧脉之有力,以及洪脉之来盛去衰有相似之处。‘弹石脉的形成,可能与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梅毒性心脏病有关。从“乃肾经真脏脉见不治”分析,无疑是肾水枯竭,孤阳独亢,风火内燔的阴亡液绝征,虽不日死,实也难愈之表现。
6、解索
关于脉象: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日:“脉散散无序。”消・属学海《脉义简摩》卷五日:“解索者,动散而随散乱;无复次绝也。”清・王帮傅《脉诀乳海》曰:“解索者,谓如索之朽坏,解效无复次序也。若谓解结之解则误也。”近人,张翼《谈切脉》日:“脉跳忽疏忽密,脉律紊乱;有如解索(绳)。所谓,:或囊或效,动教而数吼,无复次指也。”无疑这种脉的节律是不整而又速率较快,且散漫不液的。崔玉田等《中医脉学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脉搏节律严重不整,及数吼不清的现象,与前面所述之散脉,可能类似。”
7、童翔
关于脉象: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曰:“鱼翔,脉浮肤泛泛。竹清・王帮傅《脉诀乳海》日:“鱼跃者,鱼翔脉也。迟疑掉尾者,头不动而尾摇,撇然一厥也。”清・林之翰《四诊谈微》日:“鱼翔脉,其脉本不动,而末强摇。”清・周学海《脉义筒摩》曰:“鱼翔者,似鱼不行,而但掉尾动头,身摇而久住者是也。综合几家论点,则鱼翔脉是由浮、迟、休止、泛泛教漫等特点绝成。正如王帮傅所说:“虾游者,以上下之往来言,时复一隐也。鱼翔者,以内外之往来言,时复一厥也。”余以为王氏所讲的上下,当以尺寸应,内外当浮沉合。果如此则鱼翔脉应是:浮在皮肤,效漫不拘,似有似无,脉率极缓慢而又不整齐为特点。
鱼翔脉形成的原因:元-危亦林以为:“三阴效急,又曰亡阳。”清・王帮傅认为:“鱼翔肾绝亦“为期。”可见此脉的成因是阴亡为主,阴阳俱亡的晚期表现。就现代医学而论,鱼翔脉的特点,与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并发心动过缓二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高度房室传导沮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很可能有关。这种情况,死亡率很高,所以危亦林说:“当以死断。”
8、偃刀
脉象特征: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日:“偃刀之脉,寻之如手循刀刃,无进无退,其数无准。”可见偃刀脉是由紧弦细和休止等组成。以紧弦细急,为手扪刀刃又休止不齐为特点。
偃刀脉的形成:元・危亦林说:“由心亢血枯,卫气独居,无所归宿。”显然是属于阴液损耗,孤阳独亢,阴阳之气不相平衡一类的心血管疾患,从如刃的紧弦等特点推论,也是动脉硬化一类的疾患。
9、转豆
脉象特征: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日:“形为豆周旋展转,并无息数。”可见转豆是一种心率较快,形如豆转动的脉象。
转豆脉形成的原因:元・危亦林认为是“脏腑空虚,正气飘散”的器质性病脉。可见于多种危重病人有严重心律紊乱之时,如房室分离伴心动过速及多发性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时。元・危亦-林认为:“象回衍尸,其死可立待也。”
10、麻促
脉象特征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日:“应指如麻子之纷乱,细微至甚。”这是一种脉搏急促零乱,脉体非常细微无为的脉象。
麻促脉形成的原因:元・危亦林认为是“盏卫枯荣血独涩”,气不运血,气衰血枯的脉象。亦属严重心律失常的一种。由于十怪脉中某写脉象不容易理解,临床上亦比较少见,故明代以降,多记录其中之六。多数文献对麻促偃刀,转豆等多避二不论,近代脉搏描记亦未能证实,所以我们认为近人张翼《谈切脉》对“十怪脉的分析”比较客观,兹节录如下:如日:从十怪脉的脉象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脉率极快,节律不齐,急促零乱,急疏忽密者,如雀啄、弹石、解索、釜沸、转豆、麻促。前人以为雀啄脉,豫者十二日死,困者六,七日死。釜沸之脉,朝见夕死、夕见朝死。偃刀见之,“四月象疗”。脉见转豆,“其死立待”。麻促之脉,“轻者三日死,重者一日殂”。弹石、解索预后也不良。此类脉象均见于重危病人有严重心律紊乱之时;如房室分离伴心动过速及多发性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时,其脉可如雀啄,解索、麻促。各种心率较快的。动过速及心房、心室扑动,其脉可如弹石、偃刀、转豆及釜沸。
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