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俊简介 尚德俊医生/药师详细介绍?关于该医生/药师的详细资料和具体介绍,请您看下面的详细内容,期中包括个人资料、业务领域、主治范围、学术成果、获奖情况等。
个人资料
教育经历
195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
1956年,被选派参加全国第一批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天津市中医研究班)。
工作经历
曾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
科研成果
获奖情况
1978年,被授予全国医学科研先进工作者。
1988年,获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2年,被国家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此外,还获中央卫生部金质奖章和奖状。
学术思想
(一)重视从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周围血管疾病
临床诊断周围血管疾病的过程,也是鉴别诊断的过程。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虽然血管造影、无创伤性血管检查等的普及应用,提高了周围血管疾病诊断水平。但详细询问病史和认真体格检查,了解发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疾病特点,从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诊断周围血管疾病,至今仍是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临床上,对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应着重注意了解以下几点:
1、肢体温度和颜色变化
肢体发凉、怕冷,皮温降低,失去应有的耐寒能力,呈苍白、潮红、紫钳,这是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大动脉炎、糖尿病血管病变等,发生肢体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所致。雷诺氏征表现为间歇性发作两手对称性苍白——青紫——潮红三个阶段的皮色改变(先上肢而后下肢发病),伴有手指或足趾发凉、怕冷、疼痛,发作过后症状消失而恢复正常。如遇寒冷,肢体发凉、怕冷加重,冰凉、呈苍白色,为寒瘀证,表明肢体动脉供血不足,血流量很低,宜用温通活血法治疗。肢体发凉、怕冷,持续性紫绀或肢端出现瘀斑、瘀点,皮肤、趾(指)甲营养障碍改变,为慢性血瘀重症,宜用活血破瘀法治疗。
2、肢体疼痛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绝大多数为青壮年男性(年龄在40岁以下),发病开始多为单纯下肢,以后渐次累及其他肢体(先下肢而后上肢发病),出现胀痛、麻痛或痉挛性疼痛,静息痛很剧烈。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年龄在40岁以上),为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多为四肢发病,两下肢为重,出现麻木、胀痛,疼痛一般较轻,可以忍受。大动脉炎多发生于青少年女性,主要是肢体酸软无力,发凉、怕冷,胀痛很轻。而红斑性肢痛症,为两足或两手阵发烧灼剧痛,皮肤发红、灼热,皮肤温度增高(瘀热证)临床上,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趾(指)和足部出现固定性持续性剧烈疼痛(慢性血瘀重症)常是发生溃烂的先兆,应加以注意和积极中西医结合治疗。突然发生肢体剧烈疼痛主要应考虑二方面情况:(1)同时伴有肢体厥冷,皮肤苍白和紫斑,感觉丧失,活动障碍,则为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或急性肢体动脉血栓形成(急性动脉血瘀证)。(2)同时伴有肢体广泛性肿胀,浅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则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静脉血瘀症)。
3、间歇性跛行
慢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70%患者常常以间歇性跛行为其主要表现,或以间歇性跛行为首次出现症状,表明下肢存在缺血,有血液循环障碍。因此,了解间歇性跛行,对临床诊断、判断肢体的缺血程度,以及判定疗效,均有重要意义。间歇性跛行表现:当患者行走一段路程后,在小腿(腓肠肌)和足掌部发生胀麻、酸痛或抽痛,被迫稍停顿或休息2-5分钟,则状迅速缓解消失,如再行走患肢仍出现同样症状。间歇性跛行时间、距离越短,说明想肢缺血越严重。严重下肢缺血,肢体明显发凉、怕冷,呈苍白色或紫钳,出现营养障碍改变,则间歇性跛行疼痛加重,患者仅能行走50-l00米。临床上,应注意其他下肢疼痛疾病(非缺血性疾病)与间歇性跛行相鉴别。
4、肢体肿胀
肢体肿胀主要为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下肢静脉血液倒流和淋巴回流障碍所引起。突然整个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多发于左下肢),同时髂腰部和股三角区胀痛、坠痛,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当血栓向上发展延伸出现两下肢明显肿胀,或先后发生两下肢肿胀者,应考虑下腔静脉梗阻或两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小腿明显肿胀,胀痛,压痛。为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如延误诊断和治疗,血栓从小腿向大腿继续伸延扩展,发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应特别注意的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发生股青肿(急性血瘀重症),严重肢体肿胀,剧烈胀痛,紫绀,发凉,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发生肢体坏疽。根据肢体肿胀的范围和程度,可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下肢浅静脉曲张。而伴有肢体肿胀,或单纯肢体肿胀,走路时出现下肢疲累感,应考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病程较长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由于累及淋巴系统,可以同时并发淋巴水肿。下肢丹毒,常由于下肢静脉瘀滞、足癣和下肢感染所引起。首先全身寒战、高热,足部、小腿大片状红斑,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可迅速向周围扩散(急性瘀热证)。由于反复发作,下肢淋巴管受累发生阻塞,引起淋巴水肿,最后形成象皮肿(慢性血瘀症)。临床诊断有困难应进行下肢静脉造影、超声多普勒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5、下肢浅静脉曲张
下肢浅静脉曲张临床上最常见,是许多下肢静脉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1)下肢静脉血液倒流性疾病: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再通期)等;(2)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闭塞期)、下腔静脉梗阻、布一加氏综合征、下肢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T氏病)、髂股静脉受压综合征等。临床上,对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应想到这些下肢静脉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单纯下肢静脉曲张:下肢前内侧的浅静脉曲张,上行至股内侧,在卵园窝处与股静脉汇合,为大隐静脉曲张;小腿后外侧浅静脉曲张,向上行进入腘静脉,为小隐静脉曲张。单纯性大隐静脉脉、小隐静脉曲张,可以全无症状,或仅有下肢沉重感、疲累感等,一般没有下肢肿胀。下肢静脉曲张比较明显,或伴有下肢肿胀者,大多数同时存在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下肢浅静脉曲张,肢体肿胀,同时有阴都、下腹部、髋部浅静脉扩张、曲张,应考虑下腔静脉梗阻或两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广泛性整个下肢浅静脉扩张、曲张,可见散在隆起的曲张静脉瘤体,患肢比健侧肢体增长增粗,可能为先天性蔓状血管瘤或先天性动静脉瘘(慢性血瘀重症)。
6、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常累及肢体动脉和静脉,有30~60%的患者在肢体反复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度肤上出现痛性发红的硬结、斑块及索条状物,灼热,压痛(瘀热证)。有的患者发病时,首先侵犯肢体静脉,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常间断反复发作数月数年或10年之后,才累及肢体动脉,出现肢体缺血征象。这是具有诊断意义的一个特征。凡是青壮年男性,有长期吸烟嗜好,在肢体反复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还未出现肢体缺血症状,也应考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积极进行治疗,控制疾病发展。
7、肢体溃疡和坏疽
肢体动脉闭塞或栓塞后,因肢体严重血液循环障碍,常发生溃疡或坏疽(瘀热重证)。应注意溃疡和坏疽的诱因、时间、部位、范围,创口信况,坏疽界线是否清楚。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累及肢体中、小动脉)的溃疡和坏疽常由趾端(拇趾或小趾)开始,级缓慢向足后部发展,呈干性坏疽,多局限于足部。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多累及肢体大、中动脉)坏疽由足部开始,发展较快,可累及小腿、股部,甚至到髂部或会阴部,呈干性坏疽。糖尿病性坏疽发展迅速,可蔓延到足部和小腿,多呈湿性坏疽。雷诺氏征(主要累及指、趾小动脉)仅在指(趾)端发生局限性浅在性皮肤小溃疡,扩展者异常罕见。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和急性肢体动脉血栓形成,发病急骤,肢体坏疽范围广泛,可累及足部、小腿和股部。下肢静脉瘀血性溃疡,多因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使静脉高压、瘀滞、缺氧所致,其临床特点:慢性瘀血溃疡具有特定的部位,常发生于小腿下1/3内侧和外侧(臁疮),同时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瘀滞性皮炎等。此外,下肢先天性动静脉瘘和下肢蔓状血管瘤,也可发生肢端溃疡和坏疽。
8、血管杂音
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由于动脉狭窄血流通过时产生涡流可引起血管杂音。临床检查时,应注意受累动脉部位,如颈部、锁骨上窝、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和腹股沟部的血管杂音。这对诊断和判断病情具有重要价值。凡是青少年(年龄在30岁以下)女性,肢体有缺血症状,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听诊有血管杂音时,就应考虑大动脉炎。中、老年(年龄在40岁以上)患者,肢体有缺血症状,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在病变部位听到血管杂音。则可能为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肢体动静脉瘘,在局部可扪及震颤,听诊有连续性血管杂音。肢体动脉瘤,可扪及搏动性肿块,有震颤,听诊有收缩期血管杂音。
9、肢体动脉搏动
对肢体动脉闭塞、栓塞性疾病,用手正确地扪触四肢动脉搏动情况,可以确定动脉有无闭塞,比较准确地判定动脉阻塞的程度、范围与平面。这对周围血管疾病诊断颇为重要。血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血管病变、大动脉炎等,肢体有缺血症状,同时肢体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有肢体急性缺血症状,栓塞平面以下的动脉博动消失。大动脉炎(无脉症)患者,往往以上肢无脉就诊,检查时发现桡、肱、腋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血管造影证实为锁骨下动脉闭塞。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累及上肢时,上肢动脉搏动消失,出现缺血症状,但不应诊断为无脉症,应与大动脉炎相区别。还必须考虑到足背动脉解剖异常:约有5~13%的正常人足背动脉缺失而扪不出。但无缺血征象。因此,临床上必须根据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不能单纯以肢体动脉搏动消失,来诊断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
10、舌苔与脉象
临床上观察舌苔与脉象的变化,对周围血管疾病的病情轻重,病程的发展和预后,以及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等,均有较大的指导价值。肢体轻度坏疽感染,以及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出现黄苔而舌质红绛,为瘀热证,宜用清热活血法。肢体严重坏疽继发感染,高热,可出现黄苔而舌质红绛或起芒刺,为热毒证,热极伤阴,宜用清热滋阴凉血法。肢体缺血或下肢深静脉瘀血,常见白苔而舌质红绛或有瘀斑,为血瘀证,宜用活血化瘀法。脉象沉细无力,为气血瘀闭,多见于大动脉炎等。脉象弦滑、弦细、弦涩,为痰瘀证,多见于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等。在上肢诊脉时,还要注意桡动脉的解剖异常:在独取寸口无脉时,可能左腕背后存在“反关脉”或“斜飞脉”。
(二)中国传统医学在周围血管外科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和活血化瘀在周围血管外科中应用,是提高血管重建手术效果和远期通畅率高的一个保证。对于血管闭塞疾病,中药或并用西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1、临床辨证论治和活血化瘀疗法
周围血管疾病的活血化瘀疗法,在具体应用中强调辨证论治,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灵活应用,才能提高疗效。尚德俊总结周围血管疾病的活血十法,具体应用如下:
(1)益气活血法:用于周围血管疾病属气虚血瘀者,主要症状有:气短懒言,动则心悸头晕,食少便溏,四肢无力、怕冷,或肢体沉重浮肿,不能久站久行,疮面干黑下陷,舌淡苔白,脉细弱。适用于: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程日久,身体消瘦,面色萎黄,缺血症状经治疗后未明显减轻,肢体营养障碍肌肉萎缩严重;②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早期出现动脉粥样斑块,症状较轻,或缺血情况改善稳定者,老年患者身体虚弱如病程日久或截肢术后;③大动脉炎稳定期遗留头晕、四肢乏力、视物昏花;④雷诺综合征,肢体末梢瘀血、紫绀,而气虚者;⑤下肢静脉疾病出现肢体沉胀,浮肿,劳累后加重者;⑥在重用或久用活血化瘀药物时,配合补气药物,以达到消瘀而不伤正气。常用方剂有:丹参通脉汤,补阳还五汤等。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人参、桃仁、红花、鸡血藤、丹参、当归、刺五加等。
(2)温通活血法:用于周围血管疾病属寒凝血瘀者,主要症状有:肢体发凉、怕冷、苍白,遇寒冷症状加重,舌质淡白,脉沉涩。适用于:①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肢体特别发凉、怕冷,皮色苍白者;②雷诺综合征遇寒冷发作频繁或加重;③下肢静脉疾病,肢体发凉、胀痛者。
常用方剂有:阳和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常用药物有:鸡血藤、附子、肉桂、干姜、桂枝、当归、红花、三七、川芎、泽兰、元胡、乳香、降香(温通活血药物)。
(3)清热活血法:用于周围血管疾病属热毒炽盛,血脉瘀血内停者,主要症状有:肢体红肿热痛,皮色紫红光亮,皮温高,伴全身发热。适用于:①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出现肢体坏疽,感染,局部红肿疼痛;②急性肢体静脉血栓形成或浅静脉炎;③静脉性溃疡感染炎症明显者;④痛风、红斑性肢痛症急性发作;⑤急性淋巴管炎、丹毒,有明显炎症者;⑥各种血管手术之后。常用方剂有:四妙勇安汤加味、四妙活血汤、五味消毒饮等。常用药物有:黄芩、黄柏、知母、生石膏、丹皮、赤芍、郁金、丹参、虎杖、金银花、连翘、大黄、芙蓉叶、白芷、天花粉、栀子、当归等。
(4)活血利湿法:用于周围血管疾病血瘀湿重者,主要症状有:肢体粗肿、浮肿、胀痛,浅静脉隆起扩张,皮色暗红,局部肿胀,按之凹陷,或皮肤硬韧、肢体粗大。适用于:①动脉闭塞性疾病伴肢体浮肿,如急性肢体动脉闭塞伴有筋膜间隙综合征,或肢端坏疽继发感染局部肿胀、疼痛、渗液,或下肢长期下垂造成肢体水肿;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及后遗症期;③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出现肢体站立性浮肿,或出现静脉性溃疡;④原发性和继发性淋巴水肿;⑤血管手术之后出现肢体浮肿。常用方剂有:活血通脉Ⅱ号等。“血不利则为水”,血脉不通,血瘀内停则为湿,故活血药常配伍利水渗湿药,常用的药物有:云苓、猪苓、泽兰、薏苡仁、泽泻、益母草、当归、赤芍、丹参、牛膝、王不留行、防己、茵陈、车前子。
(5)滋阴活血法:用于周围血管疾病属阴液虚亏,阴虚内热并有血瘀证,主要症状有:低热,潮热、虚汗,头晕,心悸,咽干,舌红绛苔少或无苔有裂纹,脉细数。适用于:①大动脉炎急性活动期病人低热,头晕,心悸,虚汗,乏力,关节痛;②动脉闭塞性疾病后期出现低热,消瘦,口干,舌绛无苔;③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常用方剂有:养阻活血汤等。阴液耗伤,津液不足,津血同源,故阴液耗伤可出现血虚,血瘀,血不归经等血分病变。常用药物有:生地、元参、麦冬、当归、赤芍、丹参、郁金、丹皮、知母、石斛、白薇、银柴胡、白芍、五味子等。
(6)行气活血法:活血化瘀药配伍行气药是组方原则之一,血贵在流,“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可导致血瘀,行气活血法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则,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均应配伍行气药。气滞血瘀的主要症状有:在情绪波动时出现头痛、头晕、肢体缺血加重。有明显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行瘀滞的表现。适用于:①雷诺综合征的病人,当情绪波动时出现手足皮肤颜色改变,肢端发凉;②血管手术后,出现腹胀、腹痛、便干、小便不利,此为腑气不通,瘀血内停;③各种周围血管疾病兼气滞者,如气滞头痛,气滞腹痛等。
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等。常用药物有:香附、青皮、乌药、元胡、砂仁、川芎、郁金、鸡血藤、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
(7)通下活血法:用于周围血管疾病瘀血部位在下,或伴有腑实证者,主要症状有:高热,烦躁,大便秘结,腹胀,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适用于:①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瘀肿,疼痛剧烈,大便秘结,腹胀;②急性动脉闭塞或肢体坏疽继发全身感染,证属热毒炽盛,热入营分,出现高热,烦躁,大便秘结,肢体疼痛,舌干红少津;③肢体疼痛瘀肿,便秘身体壮实者。常用方剂有:活血通脉饮、四妙勇安汤加味,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逐瘀,清除瘀血热结。常用的药物有:大黄、芒硝、番泻叶、麻子仁、郁李仁、桃仁、红花、赤芍、丹皮等。
(8)养血活血法:用于周围血管疾病属血虚血瘀者,主要症状有:面色萎黄,唇甲色淡,食少便溏,肢体麻木,疼痛等。适用于:①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出现皮色苍白,皮肤干燥,肢体麻木,肌肉痉挛性疼痛;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程日久,身体消瘦,贫血、食少纳差、唇甲色淡;③大动脉炎出现头晕、视物模糊、心悸、气短,乏力等;④肢体溃疡久不愈合,肉芽色淡,脓水清稀,以血虚表现为主者。常用的方剂有:顾步汤加减等。常用的药物有:川芎、当归、丹参、鸡血藤、牛膝、熟地、白术、白芍、桃仁、红花、何首乌等。
(9)活血破瘀法:用于周围血管疾病的血瘀重证,主要症状有:肢体固定性疼痛,皮肤青紫色,或有瘀点、瘀斑,出现在肢体坏死期,瘀血肿胀,象皮肿,及皮肤纤维性硬化等。适用于:①动脉闭塞性疾病出现严重缺血,肢体营养障碍,紫红瘀肿,或急性动脉闭塞;②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出现股青肿;③下肢静脉疾病,肢体静脉瘀血,皮肤色素沉着,或呈暗褐色,软组织纤维硬化,或为慢性瘀血炎症;④淋巴水肿后期出现皮肤硬韧、增厚;⑤周围血管疾病出现疼痛,如缺血性静息痛、神经痛、血管炎症性疼痛。
常用的方剂有:四虫片、舒脉汤等。这些血瘀重症,宜用活血破瘀、软坚散结法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三棱、莪术、水蛭、土元、虻虫、全虫、蜈蚣、夏枯草、海藻、橘核等。
(10)补肾活血法:周围血管疾病患者肾阳虚,属阳虚失于温煦,阴寒内生,血行不畅,主要症状有:全身尤其是肢体畏寒,特别怕冷,腰膝酸软无力,全身骨节疼痛,劳累后加重,小便清长,大便稀薄,可有阳萎,出汗减少,皮温低,舌淡胖苔白,脉沉细。适用于:①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病情属一、二期有肾阳虚证候者,常见于主髂动脉闭塞型患者;②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伴有骨质增生症者,颈椎、腰椎疼痛,以及脑动脉硬化、脑萎缩等;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期下肢粗肿,有明显肾阳虚证候者;④大动脉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血管炎患者,伴肢体发凉、经闭、毛发干枯,肌肉萎缩,肢体畏寒。
常用方剂有:补肾活血汤。常用的药物有:附子、肉桂、鸡血藤、仙灵脾、补骨脂、牛膝、当归、续断、仙茅、熟地、桑寄生、山药等。
2、中成药的种类和应用
近些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在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剂型改革,研制应用许多传统剂型和新型剂型药物,通过临床药理学和实验药理学研究,阐明药物作用机理,取得重要成果。临床上常用的重要药物有:口服药物有通脉灵、通塞脉片、四虫片、活血通脉片、复方地龙胶囊、血府逐瘀口服液等;静脉注射药物有川芎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法)、脉络宁注射液(滋阴活血法)、脉炎消注射液(解毒活血法)、红花注射液(活血化瘀法)、血塞通注射液(三七提纯单体)、葛根素注射液等;外治药物有生肌象皮膏、生肌玉红膏、黄马酊等。临床上广泛应用这些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具有扩张血管、抗凝、溶栓、祛纤、抗炎、降血脂、促进创口愈合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